仔豬早期斷奶可縮短仔豬的哺乳時間,從而提高母豬的繁殖率和年產仔數,提高分娩舍利用率,降低仔豬的生產成本,但若管理不善,往往會造成仔豬消化不良、生長緩慢、飼料利用率低、抗病力下降,出現仔豬下痢,精神狀況差等“仔豬早期斷奶腹瀉綜合癥”。
引起仔豬腹瀉的原因可分為傳染性和非傳染性的因素,而傳染性腹瀉主要由致病性細菌和病毒傳染所引起。如仔豬黃痢、白痢、紅痢、黑痢、副傷寒、壞死性腸炎等菌為細菌性腹瀉;病毒因素引起的腹瀉主要有腸型豬瘟、傳染性胃腸炎、流行性腹瀉及輪狀病毒病等。引起仔豬非感染性腹瀉的原因有應激因素、管理因素、環境因素(溫度及濕度)、母豬因素(泌乳過高或過低)等。其中應激因素包括斷奶應激、換料應激、轉群應激、熱應激及密度應激等
引起仔豬發病因素:
1.流行病因素 1.1 仔豬從出生后到5日齡,尤其在3日齡之內容易發生仔豬黃痢或紅痢,分別由大腸桿菌及C型產氣莢膜桿菌(魏氏梭菌)引起,它們的流行沒有季節性,頭胎母豬所產仔豬易發生黃痢。這兩種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。
1.2 在10日齡到20日齡之間的吮乳仔豬易發生白痢,該病也由致病性的大腸桿菌引起,發病率高但死亡率低,也沒有明顯的季節性,在豬舍潮濕、寒冷及飼料單一的條件下容易誘發。
1.3 發生在仔豬斷奶前后的腹瀉病主要為仔豬副傷寒,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。豬的密螺旋體主要發生在斷奶后,發育生長的架子豬多發,發病率為90%左右,死亡率可達30%。
1.4 由病毒引起的腹瀉一般無年齡之分,但發病的季節性比較明顯,如傳染性胃腸炎及流行性腹瀉主要發生在寒冷季節,一般為10月底到來年2月份。吮乳仔豬患此兩病時,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。
2.發病癥狀 首先要對腹瀉內容物的性狀及顏色進行鑒別。仔豬發生白痢時,其排泄物為乳白色、灰黃色或淺黃色的糊狀且較為粘稠的糞便。發生黑痢的仔豬則表現粘液性血樣下痢,呈灰褐色水樣。當糞便為粉紅色或棕色,內含灰色壞死性碎片時,則為紅痢的表現。在由病毒引起的傳染性胃腸炎、流行性腹瀉及輪狀病毒病中,其排泄物一般為黃色、黃綠色水樣物質。其次,根據體溫變化來鑒別。在所有的仔豬腹瀉病中,腸型豬瘟及仔豬副傷寒均會出現體溫升高現象,在患其它類型的腹瀉時,體溫變化不明顯。此外,一些腹瀉病也伴發其它特征性的癥狀,如發生仔豬副傷寒時,耳根、胸前、腹下皮膚有紫紅色斑點,腸型豬瘟時則表現寒顫、喜鉆墊草及神經癥狀(痙攣、感覺過敏等)。由病毒引起的腹瀉時,常呈噴射狀腹瀉,且脫水非常迅速。
3.剖檢變化 在不同類型的腹瀉病中,其剖檢病理變化具有各自的特征。如在藍耳病中可見到腸系膜淋巴結呈大理石樣變,盲腸、結腸、回腸粘膜表面覆蓋一層彌漫性、壞死性腐乳樣物質,剝開后為不規則鈕扣狀潰瘍。在發生腸型豬瘟時,幾乎所有大的臟器(心、肝、脾、腎等)及淋巴結發生廣泛出血。由病毒引起的幾類嚴重脫水性腹瀉病中,常可見到腸壁變薄、失去彈性、小腸絨毛萎縮、隱窩變淺或消失等病理現象。
4.預防措施
1.盡量減少應激反應:如讓仔豬斷奶后繼續保留在原圈飼養5-7天,環境溫度保持在 25~C左右。 2.控制飼料粗蛋白質水平:一般以18.5%- 19.2%為宜,賴氨酸營養水平達1.18%。
3.防止拉稀:仔豬常因攝入植物蛋白質過多而引起的免疫下降及拉稀,豆粕用量適度,并煮熟喂。15kg以內仔豬最好喂膨化飼料,可防止拉稀。
4.加強飼養管理:用適量的乳清粉及酸化劑,既增加了飼料的適口性,同時有助于調節胃腸pH值。
5.搞好欄舍環境衛生工作:保證欄舍空氣新鮮、干燥及飲水衛生。
6.適當添加藥物:如土霉素、痢菌凈、磺胺粉等。
7.搞好免疫:母豬臨產前15-30天注射或口服多價基因工程苗如大腸桿菌K88ac—LTB雙價基因工程苗、大腸桿菌K88.K89基因工程苗,大腸桿菌K88.K89.987P三價滅活苗。前2種采用口服免疫,后一種采用注射免疫法。
4.治療措施
4.1抗生素和磺胺:泰客,肌肉注射,0.2ml/kg , 2次/日;痢特爾,0.1ml/kg. 2次/日;止痢散,0.7g/kg,2次/日。
4.2微生態制劑療法:促菌生(止痢靈),于仔豬出生后立即灌服1次,以后每天1次,連用3次,每次喂3億活菌;乳康生,于仔豬出生后每天早晚各服1次,連服2天,以后每隔l周服用1次,可服6周,每頭仔豬每次服1片 (0.5g)。注意微生態類制劑禁止與抗生素類藥物混合使用。
4.3四季腸痢舒:肌肉注射0.2 ml/,3次/日,連用3天。
4.4補液:對脫水嚴重的病豬,可向腹腔注射5%葡萄糖鹽水20ml,1-2次/日。
其它服務:公司將進一步增強市場服務功能,如有需要,請致電:技術咨詢電話:13890096916;業務電話:13808150748;對公司建議:0813-5801098。 |